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現在位置 首頁 > 認識東勢 > 歷史沿革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回上一頁

歷史沿革

歷史

■ 本區舊稱東勢角,大正九年(1920年)易為「東勢庄」,至昭和八年(1933年)復改為「東勢街」。本地區未開發前,原屬於泰雅族與拍宰海族之大馬璘社等族群之荒埔地,人煙罕至,土著族人棲息其間。雍正年間,始有粵籍移民至此;迨至乾隆末葉,來墾者日增,遂於二十六年官憲劃界禁墾。

■ 乾隆四十九年,墾戶大埔縣人曾安榮等,率同鄉人由丁臺遷至,嗣有石岡劉啟東擁資入墾,並從事大規模開發。先是,番害頻仍,遂於乾隆四十三年(西元1778),以社寮角為中心,與土著族人交易(俗稱換番所),遣劉中立、薛華梅為番割(社商),為禦番害,嗣設銃櫃,配置隘丁,並在大甲溪東岸(南、北片莊)附近築匠工寮舍,開發上、下辛莊地區,遂成移民聚落,此即本區開莊之濫觴。

■ 清領時期,本區初屬諸羅縣貓霧堡樸仔籬社群之大馬璘社等之一部分。雍正後,始分出為彰化縣,劃為東、西二堡,至乾隆中葉,又改為東上、下堡,以本區屬於貓霧東上堡轄區。光緒十三年(一八八七)臺灣建省,以臺中地區為臺灣府附郭首縣,本區隸屬臺灣縣力東上堡,遂於本地匠寮庄設置撫墾局(公館設於先師廟內)。

■ 日人治臺後,日人改設臺灣民政支部,撫墾制仍襲施行,旋以民政支部改為臺中縣,下設辦務署,於明治31年(1898年)七月,東勢角支署成立,同時置區役場,各區設區長一人,以協助地方稅收,公共事務之推行,亦即本區行政工作之肇始。明治34年(1901年),廢止辦務支署,成立東勢角支廳,同年二月東勢角役場辦公廳舍設置,至大正九年(1920年)十月一日,日當局修正地方政制,施行街庄制,廢區合併為東勢庄,當時,以本區改為臺中州東勢郡所轄。

■ 1945年二戰後,改州為縣,改郡為區,以東勢街改為東勢鎮,街役場為鎮公所。民國三十九年十月,新縣制成立,撤廢區署,本區改稱為臺中縣東勢鎮,民國九十九年改制為臺中市東勢區。

 

人文

 ■ 東勢區居民以客家人為主,是臺中市客家族群最多的行政區。

 ■ 共通語言以「大埔腔客家話」為主。

 

東勢街役場

 

照片一:東勢街役場

 

改建前東勢鎮公所

 

照片二:改建前東勢鎮公所 

 

照片來源:東勢鎮志

  • 市府分類: 休閒旅遊,便民服務
  • 最後異動日期: 2021-05-04
  • 發布日期: 2013-05-09
  • 發布單位: 臺中市東勢區公所
  • 點閱次數: 11651